目录

2021 立春

目录

码完字瞟了眼台历,不知不觉发现2021的第一个月已经过去了。是不是还有一种才开年没几天的感觉呢?有些时候我也在思考为什么现在时间过的这么快?小的时候放学可以跟小伙伴一起蹲在地上打卡片;可以一起抓虫子;可以一起看动画片;可以一起踢球。玩累了回家吃顿饭就去写作业,写完作业还可以再看会电视或者打会游戏。折腾一晚上累到筋疲力尽后上床睡觉,那时候也只是九点十点。再长大一些,高中时期虽然课业量非常的大,一晚上都在写作业,但是还是有时间给同学讲题,一讲就是半个一个小时。那时候也会感觉一晚上真的好长啊。现在上班以后,为什么愈发觉得时间变少了呢?这个锅我想甩给一下几点:

  1. 我们同龄人大概是2011年前后进入大学的,2011年发生了什么呢?没错,微信诞生了,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如果说早些年互联网只是普及到大众的话,那么移动互联网就是真正的掀起了中国互联网的高潮。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上网的门槛太低了,所有人都时时刻刻的在互联网上待命。前移动互联网时期,每天最多也就有那么一小段时间上一下qq,看看空间,上上人人,发条动态。后移动互联网时代,无时无刻都能听到“叮”的微信铃声,各种杂七杂八的群。甚至为了避免某个人,同一波人还需要建好几个群。源源不断的消息让某些人上瘾,这里尤为指年轻人。因为人性本爱装逼的缺点,导致多少男生女生各种p图秀自拍,不经意的秀名牌,秀豪车,秀各种。即使那些不怎么发朋友圈的人,晚上分享一首“消愁”,是不是也想表现自己是多么的心思细腻。其实这本没错,人人都爱装逼,不同年龄段,不同环境,秀的内容也不一样。没钱的秀有钱,高级一些的秀自己的offer,专利。正因为如此,你就很在乎很期待朋友圈的点赞。恨不得一分钟解锁一下手机看看有没有人点赞评论。(这一点不得不吐槽微信的狠毒之处,譬如你发了一条朋友圈,立刻很多人点赞,但是微信限制每分钟最多显示5个赞,这样就可以让你不断的打开微信,然后发现每次打开都会有个小红点,让你感到愉悦,从而偷走你的时间。)我还记得刚上大学那会喝不得最多一天发五条内容,后来慢慢的每天发三条,现在却好几天发一次。一来是因为上班后没什么开心的事情可以值得分享,二来偶尔发一条以表示我最近尚好。分享这件事本身没错,而且我很喜欢分享内容,但是社交媒体的这种利用人性弱点的模式会悄无声息的偷走你的时间,要值得时间是你最大的价值,这可比你丢了钱还致命。虽然我也还是做不到戒微信,也做不到想要装逼的时候不发朋友圈。但我尽量秉承着只是分享生活的开心和喜悦,亦或者发泄一些小情绪。以前会因为很难见到一个人从而珍惜各种聚会,现如今有时候一些人恨不得拉黑一些人。微信绑架了你的时间,绑架了你的关系网,绑架了你的焦虑感。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性的回复,可以设置一个时间段回复,或者,找个其他的途径去缓解焦虑。我记得以前看到某些人的微信截图上千条未读消息,她要么是攒着没看,要么其实是缺乏关注从而想得到关注,要么是真的收到很多消息。以前还会很羡慕人家感觉她们人缘真好,但是现在想想看她们也是可悲。把人生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微信上,而且上千条消息有多少人上发自内心的去关心呢?还是某些人想图什么给列表的好友群发一些钓鱼消息?(懂的都懂)所以,保持几个紧急联系人,保持紧急联系方式,保证工作跟微信分开。(国内环境的话。。。开个工作微信号吧)不要把大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微信上了。这样你就会发现你的时间会慢慢多了起来。正如那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所以才会“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2. 我们逐渐长大,理论上每一天占据我们人生的比重就很少。想象一下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极限思维。你刚出生,那么第一天就是你当前的所有人生。你现在二十岁,那么一天对你的感觉就是1/20*365。你活到100岁,那么一天对你来说就只是1/36500。综上,理论上你越来越大,每一天对你的来说的感知就会越来越短。那么,合理规划和利用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可视化是个好东西,当时在跟艾力学习的时候他就呼吁大家每天都要记录Excel表格,这样一个月后,半年后,一年后,你就可以清晰的看出你每天花了你人生的百分之多少用在了睡觉,学习,娱乐,浪费上面。但是坚持记录确实是个很麻烦的事情,虽然每天都只用花五分钟十分钟,但是忙了一天就是不想去记录。那么就利用手边的一些东西开始吧。譬如你买一个台历或者挂历,每过一天划掉一格或者死掉一页,这样或多或少你会有感知时间的流逝。譬如我也觉得2021怎么一个月还没眨眼就过去了,但是我一月份有在每天打卡纠音课,不定时会更新总结本周所做的事情。这样确实使我感受到了尤为的充实,即使时间浪费了,我也知道浪费在哪里了。所以,开始记录吧不论怎么形式,哪怕什么也没做,但是当你意识到了时间的流逝给你带来了焦虑感也是好的,至少这样的方式就像是一颗石头丢在了你的心池里,让你内心或多或少拨起了涟漪。

  3. 不得不承认人到了逼近30岁后身体会给你发出一些小信号,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专注力不如以前了。你需要更加用力才能专注在一件事上。那么锻炼身体、饮食、休息还有心态就尤为的重要了。跑步其实是我最不喜欢的运动,因为我属于爆发性选手,我喜欢做HIIT胜过于有氧。不过跑步的确可以锻炼我弱小的肺活量,虽然有损膝盖(不过还好,别太用力跑),但是跑步的确会分泌多巴胺和调动机体的某些激素让人感到愉悦和精神,而且还能提升你的专注力。虽然我也没有去读生物学的paper,不过确实还是有一定好处的。所以,适量的运动确实是有意的,千万别把身体锻炼坏了哟。

从篇幅来看就知道我有多么讨厌微信了吧哈哈哈哈哈。其实还有很多点需要写,不过吐槽微信吐着吐着就忘记了。。。那么,我们开始正文吧!(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这竟然不是结尾。)

今年目前看了3 本书,以下是一些简评。

Color and Light : A Guide for the Realist Painter:因为在很多文章都提到并推荐了这本于是就买来看了。整体感觉是非常不错的书,不仅介绍了光线和色彩,同时从艺术和科学的角度(包括光学以及我们人类的视觉和神经系统方面)来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和场景,在平衡上把握得还是比较好的,没有变成很枯燥的学术探讨,也并不只是知识和画法的罗列。当然光看这本书并不会对绘画有显著的提升,因为它并不是一种循序渐进地讲解和练习的方式,而是按照知识点本身进行分类罗列和讲解。个人认为需要反复回过头的去看,并结合日常的观察,将书中讲解的现象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再加以练习才行。总之感觉更多地是教如何观察而不只是讲如何绘画。

聆听音乐:非常棒的古典乐入门读物,英文版比中文版贵了 20 倍。Youtube 上有作者的 yale 公开课,coursera 上也有一个更加模块化现代化的课。非常推荐。

Hello World - 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lgorithms:关于“算法”逐渐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医疗、保险、执法等等)的情况的论述以及所造成的社会、伦理等各方面的冲击和可能的解决方案、未来前景等。虽然其中大部分例子是统计或者机器学习范畴下的算法,但是书是从更加传统宽泛定义的“Algorithm”作为着眼点来讲的。全书态度比较中立,举了很多从非常早期(计算机发明之前)的一些算法应用和2018年的一些例子。一方面可以了解一些有意思的知识比如超市为什么愿意免费帮你办会员卡或者无人驾驶车的早期尝试和历史,另一方面又能看到一些“当前时代”的名词(诸如 Uber、Alexa、Black Mirror、Tesla、腾讯优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