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的最后一岁
New York is 3 hours ahead of California, but it does not make California slow.
大家新年好呀,先给大家拜个晚年。不知不觉都到了2022年,疫情已经悄然的夺走了我们两年而且并未看到结束的迹象。这导致这两年大家仿佛什么都没有做但是年龄却增加了。是啊,想不到再过不足一年时间的我就要步入三十岁了。古有“三十而立”,近有“三十而已”。是什么让我们对三十岁有着特别的悸动。仔细想想,其实并不只是三十岁,而是每一个十岁的开始都会有着一种“里程碑”式的复杂的心情。它可以是期待、可以是迷茫、可以是焦虑、可以是恐慌。当我们小的时候面对第一个十岁的时候,我们大多会是期待,我们盼望着长大,盼望着不被爸妈管,盼望着去探索整个世界。当我们老的时候面对每一个十岁的时候,或许我们会有些恐慌,因为每一天我们都必须认认真真的过。而三十岁正是一个人步入社会后的面临的第一个“里程碑”,它来的是那么的直接,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
其实吧,我一直很鄙视年龄这种东西,他创造出来就是给人制造焦虑的吧?凭什么18岁就是成人,凭什么22岁之前不能一个人买酒,这种很蠢的时间点就让人很费解,17岁最后一秒的我跟18岁第一秒的我有什么特殊的变化呢?我始终认为,人的一生不论生理的变化还是心理的成长都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有些人早早步入社会,那么他15岁的社会竟然必然比25岁刚步入社会的青瓜蛋子成熟很多。现如今大家的社会压力很大一部分的根本原因都源自于这种“社会时钟”。
在中国,甚至说在亚洲,大家都有着类似不成文的一种思想:“二十岁之前好好读书,三十岁之前成立家庭,四十岁之前事业有成,六十岁之前功成名退,然后安享晚年”。即使古时候也一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大家仿佛都必须按照一种框架按部就班的生活才算是正确的。但是生活本身并不是一个binary的问题,他没有对错,没有好坏,生活本身是源自于你自身的感受。你感觉快乐那么你的人生就是充满快乐的,你感觉痛苦那么你的人生一定是一部悲剧。你十岁前父母给你买了很多玩具,而当你上了初中就会说你玩物丧志。你高中的时候老师父母会警告你不许早恋,而大学毕业后又要被催恋爱催婚被逼相亲。这种割裂的社会时钟文化会让你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充满着既定的考核带来的焦虑。
很多留学生(女生偏多,没有偏见,仅从身边人的反馈进行的统计),为什么不想回国,说喜欢海外,说自己更习惯海外的生活,其中一方面正是因为东西方在社会时钟方面的文化差异,在西方,一个人成人后基本要自己独立于社会中从原来的家庭跳脱出来,而我们国家大部分人的思想还都是“一切围着孩子转”。之前看《脱口秀大会》的时候,呼兰在《做生活的甲方》那一场说的很对,不需要因为身边的人而自我焦虑,人生是自己的,过的开心过的快乐,做生活的甲方。
忙成狗 稍后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