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义
今年我进行了两次旅行,五月低去大烟山国家公园五天四夜,十二月在南加州旅行一周。大烟山那次是我近几年以来最快乐的一次旅行。某天下午我刷了一下朋友圈,看到奥利在朋友圈喊人问有没有人打算出去玩,于是我们一拍即合,迅速定了形成安排,虽然是第一次在外面和素未谋面小伙伴面基,但很快我们就像很好的朋友一样打成一片。我们住在一个山里的Airbnb里,每天一起吃饭,自驾游,喝酒,烧烤,聊天,分享自己的故事。一起凌晨一点钟伸手不见五指的山路旁拍星空,一起去看同步萤火虫,我们所有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就好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这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好。 从大烟山回来后,我依然沉浸在旅行带来的兴奋之中,很快就开始规划了下一趟的行程。买完机票后我突然有了一些犹豫,那就是我们这样追求旅行算是一种消费主义吗?我原本是摒弃消费主义的,所以我不可避免的会考虑旅行对个人财务的影响。我们经常听人说, “旅行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钱花到经历上要比花到东西上更加有意义”,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旅行是很贵的。如果旅行是对自己的投资,那么我的回报到底是什么?抛开成本不说,旅行确实是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好处。比如,旅行能让你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挑战自我,扩大自己的视野并且破解无知。在去美国中部城市之前好多朋友都觉得红州很危险,建议我们不要选择自助行,应该选择那些全包的度假酒店。但是当我们到达南卡后,发现至少这个地方十分安全,人们十分友善和包容,每个人脸上都充满了笑容。我本身是一个有点恐惧社交的人,但是新环境促使她和别人交流,解决问题,学习当地的文化。我这次旅行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算开始训练自己旅拍的技能。
除了开阔自己的眼界和丰富经历,旅行可以让我们更有创造力和活力。研究发现全新的环境,语言,文化,和社交会给我们的大脑不断提供新的刺激,促使大脑生成新的突触,让我们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想法,让我们更有适应力。同时旅行让我们从固有的环境中跳出来,摆脱每天面对的压力得到放松。旅行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好处,至少对我来说,是在旅途中遇到的那些人和事儿。通过和不同人的交流让我知道人生的不同可能性,并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审视和调整。所以,这些旅行的好处值得我们投入这些金钱和时间吗?这个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它取决于你对旅行的定义和旅行的目的。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在当代社会,旅行首先是一个消费行为。当我们谈旅行的时候,往往不是指宗教朝圣,游学,贸易或者放牧。我们大多数的旅行是“以追求享乐为目的消费行为”,并且比较昂贵。然而和物质消费不同的是,旅行更容易被“荣光化”,被“高尚化”。我刚才提到的所有的的好处都可以被作为去旅行的借口。当我们在物质上过度消费时,我们很容易能查觉这是“消费主义”作祟,断舍离就没那么难接受。但是当我们受到文化名流,社交红人以及朋友圈的影响把钱花在“经历”和“眼界”上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在旅行上的过度消费“正当化”,旅行成为很多人“生活方式”里的最高优先级,甚至是不可妥协的底线。我当然不是说人们不应该去旅行。我想说的是我们首先应该把旅行按照它的原本消费属性来对待,不需要给它妖魔化,更没必要将其高尚化,把它变成快乐、学识、成功和人生意义的符号。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理性消费, 避免消费主义的陷阱。 如果自身条件不允许旅行,先把资金和时间花在教育、事业和投资上更有意义。即使不能去很多地方旅行,我们也没必要觉得“错过了”什么。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哪种经历是必须的,我们更不会真的“错过什么”,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但是经历是不同的。 在同样的时间里,你经历了A就注定错过B,所谓“一生必须进行一次环球旅行”,只不过是别人植入到我们大脑里的人生目标罢了。等未来SpaceX星际旅行技术成熟了,“一生一定要去趟月球”的说法肯定会变得流行,也一定有些人会从太空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在眺望地球的时候得到心灵的洗涤。 我们不能忽略成本谈意义。比如我刚才说的那些旅行的好处,很多都有更经济更加高效的替代品。跳出舒适圈挑战自我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旅行的时候住最好的酒店全程被安排不是任何挑战。想要增加创造力?读书甚至是玩游戏也能帮你实现。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种激活大脑的方式就是长时间的散步或者开车一天能往返的短途旅行。经济实惠,想要遇见不同的人甚至结交新的朋友,有太多的社会和志愿活动可以提供这种机会,而由此获得的友谊可能更加长久。
旅行不是“必须品”,它首先是个消费品,甚至是个奢侈品。那“旅行是对自己的投资”这句话错了吗?当然不,我这里想说的是,旅行这种“投资”不是一种被动投资。如果你认为网上说的那些旅行的好处单纯依靠“完成各种打卡清单”就能自动获取,那么你可能是在为所谓的经历、文化和意义支付昂贵的代价。想要真正把旅行变成一种投资,我们需要有意识来经营它, 让它超越消费本身,定义我们想要的回报。 这种旅行叫做 Intentional Travelling,有主动意识的旅行。我们要诚实的面对自己旅行的原因和目的,区分需求和欲望,明白旅行中的什么东西对自己最有意义,我究竟要从这场旅行中获得什么。那这里我们可以把旅游和旅行这两个词人为的做一个区分。当我说旅游的时候就是单纯指这个消费行为;当我说旅行的时候是指这种“有主动意识的旅行”。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这里就分享一下我的Intentional Travelling原则,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旅行之前我会先问自己,我是去纯粹消费性的旅游还是对自己投资性的“旅行”?如果是前者,那么我就会像对待消费品一样合理消费, 不让它造成财务压力,不让它影响我个人的投资,更不会受社交媒体的影响而去旅游。我个人已经尽可能的把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减少高频使用超过三年了。我发现当你花了钱但没有地方晒的时候,消费就被剔除了社会性。回到了它功能性的本质,我们就不容易跳进消费主义的陷阱。当你做到去旅行而不在朋友圈发任何一张照片的时候,旅行的意义突然就变了。那如果我决定是去做有主动意识的旅行,让它变成对自己的投资,我会定义以下四个目的:第一, 学习。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或者一门新的语言。当代信息的发达能让我们不需要像贵族一样去通过昂贵的旅行学习。大多数的知识我们都能通过书籍和网络来便宜高效地获取,甚至有更好的体验。当我们跑到卢浮宫看蒙娜丽莎的时候,大概率看到的是别人的后脑勺。所以,在当代如果想要通过旅行来学习,我们真的必须要先读书才能知道我们去一个地方到底要学什么看什么。在过去半年的时间里,我时不时会阅读/观看一些杂七杂八的经济金融历史事件,这次旅行的路线会和我读的这些东西密切相关。第二, 寻求自我改变,考虑换一种活法的可能性。我这次去其他州以及未来去欧洲和亚洲的目的之一就是探索未来在美国之外长期生活的可能性。我特别信一句老话,那就是”树挪死,人挪活”。反思我的过去,我人生每次大的改变都伴随着搬家。每换一个地方我都会重新获得生命力,完成人生的另一个跳跃。第三, 创作。我其实一直有打算经营一个YouTube频道。我的一个梦想是未来能拍出自己满意的纪录片。这些旅行是我的拍摄练兵场。今年的旅拍让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缺乏外景拍摄制作的知识。这些其实都是我去旅行之前需要学习和计划的。第四,探索新的投资机会。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都会观察下当地的房地产和旅游市场,新的生意点子和趋势并且建立一些联系,寻找投资的可能性。那以上四点就决定了我去旅行时的路线和视角,成本控制,以及所接触的人和事儿。可能有人会问,你这样的旅行和工作有什么区别吗?有必要搞得那么累吗?对,我赞同。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纯消费的旅游”没有任何先天性的问题。只不过,我个人的经历告诉我,旅游带来的快乐并不持久,它更不能帮助我们从厌倦的工作和生活中永久逃避,也不一定能解决家庭/社交的矛盾。同其它的消费品一样,它有很多替代品。而对我来说,这种有主动意识的旅行投资能给我带来更持久的快乐,有意义的个人成长甚至财务上的回报。它更有生命力, 更加可持续。很多人说乔布斯年轻时去印度的旅行改变了他的人生,爱因斯坦的国际旅行影响了他的科学理论,JK罗琳在从曼彻斯特到伦敦旅行的火车上写了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本。这些都是人们用来证明“旅行是投资”的例子。 然而可惜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一不小心就都把这些有意识的旅行同消费性质的旅游混为一谈。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我并不是在批判纯消费的旅游,我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Intentional Travelling的可能性,为大家开拓思路,避免消费主义陷阱。那我也很想知道你对旅行是怎么看的,你旅行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