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淡出朋友圈

目录

记得刚上大学那年,iPhone4开始在国内席卷整个市场,我也拿走我人生中第一部智能手机步入了大学时代。同年互联网行业出了很多款社交媒体app,譬如微信,米聊,人人,QQ,微博等。想象不到微信迅速杀出并占领了大部分市场,那年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微信,那年大家晚上睡前还会玩摇一摇,那年想认识隔壁学院的女生还是通过附近的人认识。逐渐的,大家从发人人和发空间转移到了发朋友圈,我也不例外,恨不得有的时候一天可以发五条内容。但是逐渐长大后,我不太喜欢微信了。大约在大四的时候我关掉了朋友圈的功能,一是因为那时候在备考出学考试同时还在做毕业设计和写毕业论文。那时候每天从早到晚过的很充实,那时候最疯狂的一周每天大概背下700多个单词,每天还要复习之前背过的(累死了。。。)扯远了,二是因为我觉得值得一读的东西太少了,我懒得每天费劲去划拉。之后又陆陆续续开通关闭(是贱还是扛不住诱惑呢?)。

到了读研后,微信出了可以关闭朋友圈的提醒小红点,自那以后我就再也没因为看到小红点而忍不住点开朋友圈(强迫症的治愈啊)。所以这几年总结下来,无非就是山外诸位发生了什么事,谁晚饭吃了什么高档餐厅,谁结婚了,谁家孩子满月了,谁去哪儿旅游了,谁转发了一篇技术文章,等等。这些放到现在我也一概不知了,错过了几个亿的八卦吧。现在我只在休息吃饭,蹲坑,或者睡前打开一下朋友圈看一眼。所以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麻烦直接打个电话给我就好。(不然发明电话作甚,再智能的手机也得首先是手机,不然那就是Apple touch啊 -。-)。

微信和微博都带个微字,但是这个字是好是坏很难讲,个人认为是弊大于利。自打工作之后每天都要发N封邮件,现在平时回复消息都养成了一边写一边想并且会思考修改后再发出去,而不是想一句说一句。因为这种混沌状态的信息会让人失去专注力,一件事情还没想好另一件事又来了。

微信最狠的地方就在于它无形之中牢牢地把人和手机绑定在一起。利用了人性(好奇,炫耀,虚荣,装逼,关心,等等)的弱点让人时不时就想去打开看看。智能手机是现代人面对的最大的时间窃贼,我也无法戒掉它,虽然很烦,但也无奈。手机本身很有用,但问题是对多数人来说不管本来想做什么,一旦打开之后时间就哗哗溜走。而且也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快感。打个网游好歹还能满足人在虚拟世界里的刺激感和成就感。想起曾经上高中那会儿还用的是诺基亚,手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当MP3听本地音乐。晚上经常有同学一个电话打过来问说:“森哥,物理作业第几题怎么做呀?”之类的。那个时候讲老半天电话才发现也就打了十几二十分钟。最久也超不过一个小时,现如今人和人的交流时间仿佛变少了,却在手机上流失的时间变多了。可是我们也不能说从此不用微信或者不用手机了,就算我们自己可以,你的家人也还在用它跟你联络,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就像是社会问题一样,环境依然如此,你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去改变整个社会的行为,唯一能做的就是减少不必要的刷手机的次数吧。

最近读了一本书《娱乐至死》,感触颇多,有空慢慢在分享读后感吧。在那个年代,波兹曼认为电视会杀死我们,因为电视带来了频繁的、支离破碎的画面信息(传统形式是大块的铅字信息)。我认为当今社会也没什么两样,只是电视换成了微信微博罢了,我们同样淹没在琐碎杂乱的信息中。每一次的热搜都热不了几天;每一次千万人的义愤填膺到头来只不过是被另一件(安排好的)娱乐新闻带跑焦点。我们能不能哪怕只盯死一件事,李文亮医生也好,开大G去故宫也好,魏则西也好,雷洋也好,朱军也好。我们就死盯到他彻底解决,不再重演为止。管他罗志祥怎么了,王宝强怎么了。

我们敢吗?我们不敢。唉,我们需要勇敢。